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0 >

河下古镇走出来的新安学子,没有忘记汪达之先生

时间:2025-02-01 09:5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近日,网友郎先生在萧湖之畔的汪达之墓碑前看到两个崭新的花篮,花篮是新旅第一批老团员张宜天和张早的子女敬献的,花篮上写着“献给敬爱的汪达之先生”。

从网上公开资料可以知道,张宜天、张早是亲兄弟,父亲张吉之在河下镇开一个木材行。张宜天、张早共有兄弟4人,他们分别排老三和老四,上世纪30年代,他们大哥在淮安城内开理发店,二哥在店里帮忙,岁数较小的他们则进入家门口的莲花街的新安小学读书,在这里接受汪达之先生的生活教育。1935年兄弟俩都义无反顾的参加了新安旅行团,在汪达之先生带领下走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5年10月新旅第一批团员从河下出发时的留影

张宜天后在淮安无线电元件厂退休,长期居住在城里双刀刘巷。张早解放后曾任山东省话剧团副团长、珠江制片厂副导演等职。1984年离休后,多次回淮安新安小学参加有关活动,向母校的师生们讲述当年“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难忘故事,宣传新旅的爱国主义精神。

令张家后人感到骄傲的是,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从河下莲花街出发时的团员中,除了张宜天、张早兄弟俩外,嵇钰和曾里也都是他们张家的亲戚,因此第一批14名团员中,他们“张家人就有4位”。

从汪达之先生墓碑前摆放整齐的矿泉水和糕点看,张家后人祭奠汪达之先生是认真的、真诚的。如今张宜天、张早两位老人早已仙去多年,张家后人清明时节不忘祭奠汪达之先生,表达了他们家族愿意把对汪达之先生的敬重和纪念作为家风传承下去的决心。

郎先生又拍了一张新安小学旧址旁的萧湖美景,让人不禁感慨,如今这清明盛世不正是在那个动乱年代里汪达之先生带着14名少年走出河下古镇时的初心与追求吗?